双创资源地图
GO
  科技城新区简介 INTRODUCE

绵阳科技城新区是2020年12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同意设立的四川省第4个省级新区。新区规划范围包括涪城区、游仙区、安州区、高新区、科创区所辖的9个乡镇(街道)所属行政区域。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,建设用地164平方公里,其中已建成面积75平方公里,可建设面积89平方公里。现有常住人口约80万人,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约610亿元。

2021年5月6日,绵阳市委、市政府正式印发了《绵阳科技城新区管理体制的实施方案》。按照“统分结合、分片运行,统筹管理、上下联动,权责均衡、利益共享”的原则,将新区划分为直管区和统筹区。直管区管辖范围36.64平方公里,现有常住人口约19万人,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约90.73亿元。

2021年6月19日,省政府出台了《支持绵阳科技城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》,从支持主导产业发展、支持“招院引所”、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、强化用地保障、赋予省级项目管理权限等方面给予新区特别关爱。2021年5月6日,市委、市政府出台了《支持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发展的政策措施》。在城乡规划、自然资源、项目建设等方面赋予市级管理权限。

资源禀赋。军民融合发展优势明显,建成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、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四川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。“绵阳造”磁电材料等大批军民融合产品技术全国领先。激光产业基地、核医疗健康产业园等一批军民融合项目加速推进。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础雄厚,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、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,拥有长虹、九洲等9家实力雄厚的国防军工生产企业。科技创新资源富集,拥有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、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74家,集聚高等院校15所,各类科技企业孵化机构超过60家,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3万人。承担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、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等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任务78项。综合承载能力突出,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、3个省级开发区平台,挂牌上市企业15家,年产值4亿元以上大中型骨干企业54家。近年来,在新区范围内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54亿元、产业投资727亿元。

发展目标。到2022年,新区主体框架基本形成,优势产业加快集聚,产城融合发展深入推进,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,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亿元,常住人口达到85万人。到2025年,新区功能基本健全,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,产城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,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,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、常住人口达到100 万人。到2035年,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基本建成,服务保障国防建设能力全面增强,科技创新示范作用充分彰显,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、常住人口达到150万人。

总体布局。新区将按照“四区一新城”的功能布局推动特色差异化发展。以游仙区石马镇等区域为重点,集聚发展核能装备与核技术应用、激光产业、卫星导航、智能装备制造等军民融合产业,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区;以涪城区创业园街道、青义镇等区域为重点,重点发展科技研发、文化教育,拓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功能,打造科教创新资源集聚区;以涪城区永兴镇、普明街道和安州区花镇、界牌镇等区域为重点,培育发展新型显示、5G、智慧家庭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现代产业,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;以涪城区青义镇、创业园街道、普明街道、永兴镇等区域为重点,大力发展科技服务、现代物流、现代金融、电子商务、会展经济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,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;在涪江沿岸青义至石马区域、安昌江沿岸花至普明区域,合理布局生态岸线、生活岸线,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城市深度融合,规划建设绿色智慧宜居新城。

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贯彻落实增斌书记调研科技城新区及专题会议讲话精神,强化责任担当,打好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、改革开放、城市建设“四场攻坚战”,加快推进新区建设成势见效,打造全市创新新引擎、产业新高地、城市新空间,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引领绵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。

首页 | 双创资源地图 | 人才政策查询 | 办事快速指引 | 人才公寓服务
Copyright @2013-2016 绵阳科技城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